子宫肌瘤综述
临床表现:
月经改变、腹部包块、白带增多、腹痛、压迫症状、不孕、继发贫血。
6).不孕
发生率大约百分之25%~40%,亦属常见的临床表现,可能是肌瘤压迫输卵管使之扭曲,或使宫腔变形以致妨碍精卵着床。
7). 继发贫血
长期月经过多,可造成继发性贫血。贫血严重可有贪血性心脏病,即过去所谓“子宫肌瘤性心脏病”,实际上是贫血造成。
宫体肌瘤(92%) 宫颈肌瘤(8%)
肌壁间肌瘤(60%~70%)
肌瘤位于肌层内,被肌层包绕,最为常见。
浆膜下肌瘤(20%)
肌瘤向子宫浆膜面生长,突出于子宫表面,包括阔韧带肌瘤。
黏膜下肌瘤(10%~15%)
肌瘤向子宫内膜方向生长,突出于宫腔,仅由粘膜层覆盖。



准确率可达90%以上。
费用低、操作简单。
不能准确定位,难以识别小肌瘤。
对判断肌瘤变性及肌瘤的早期恶变不敏感。

长径:5.0-7.5cm ;前后径:3.0-4.5cm ;横径:4.5-6.0cm。
未生育子宫三径线之和:12-15cm;
生育期子宫三径线之和:15-18cm;
绝经后的子宫随绝经年数增加而逐渐缩小。
增生期:带状或条状低回声;
排卵期:三线状,低或等回声;
分泌期:梭形或类椭圆型,高回声。
内膜厚度:小于12mm,部分可达14mm。
子宫增大,形态失常; 瘤体呈类圆形或椭圆形,衰减回声型最常见。
子宫增大,肌层内异常低回声结节,界限较清晰。 单发:结节状弱回声。 多发:宫壁表面凹凸不平,宫内多结节状或涡旋状杂乱回声。 宫腔线状反射偏移或消失。
周围有较清晰的直条状血流。 瘤内可有稀疏或丰富点状、短线状、细条状和小分支血流或无血流信号显示。





子宫变形,增强回声型居多。 较大的肌瘤肿块回声强弱不均匀,有钙化强回声及声影出现。 肌瘤水肿变性者局部呈数个无回声或低回声区域,形态不规则。







内膜变形或缺损,可见低回声结节突向宫腔。
肌瘤与宫内膜之间可有裂隙。
突入宫颈管内时,可见其与子宫壁有蒂相连。






小的宫颈肌瘤肌层内不均质回声结节,边界清,回声可高可低,宫颈及宫颈管的形态结构正常。 大的宫颈肌瘤或多发肌瘤可致宫颈增大变形,宫颈管结构不清。


玻璃样变 最常见,声像图改变无特征性。
囊性变 瘤内大小不一的无回声区。
脂肪变 肌瘤内出现均质团状高回声。
钙化 瘤内环状或斑点状强回声,后方伴衰减。
红色变 常见于妊娠期或产褥期,瘤体内部回声偏低,需结合妊娠史、局部疼痛、瘤体短期内增大判断。
肉瘤变 为肌瘤恶变,发生率很低,约0.2-05%。瘤体迅速增大,边界不清,内部回声杂乱不均,间有不规则低或无回声区。







大多数为多发性,约占80%,数量不等;
实性结节,大小不等呈球形;
质硬、表面光滑;
有假包膜;
漩涡状结构。
平滑肌细胞漩涡状排列
肌细胞之间有纤维结缔组织
细胞大小均匀,核染色较深

病人可有月经过多史,检查可发现附着在子宫上有囊性或实性肿物,有时难以与肌瘤相区别。B超加以鉴别,抗炎后有效。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医务者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医务者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